廢舊燈管能夠用來做什么?一家東莞的企業給出了答案。位于松山湖的東莞市光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光能新能源”),通過自主研發的技術,將廢舊燈管做成高效納米太空管,實現了變廢為寶。
在首屆“松湖杯”創新創業大賽上,光能新能源在最終的決賽中,榮獲企業組三等獎。這家全球第一家利用廢舊路燈、熒光燈制造納米節能燈的企業,在手握核心技術后,隨即開始了其迅猛發展之路。
去年項目實現產業化
光能新能源董事長戴建國是一個典型的技術派創業者,他在太陽能和環保新材料等領域有著深厚的技術積累。2011年,戴建國開始在東莞創業,創立了光能新能源,希望將自己的技術實現產業化。
玻璃管、稀土、燈絲、汞、燈頭,這些材料組成了一支燈管,一支普通燈管的使用壽命為24個月左右。燈管報廢后,如果得不到妥善處理,就會引發嚴重的污染問題。“一支燈管含有3~5毫克汞,破碎后一支燈管可以污染1000噸水。”戴建國介紹。
記者了解到,我國為世界最大燈具生產國,每年生產72億支燈,每年有13.7億支廢棄舊燈產生,幾乎全部當作生活垃圾用填埋等方式處理。而這些報廢燈管所引發的污染問題,則令人觸目驚心。
那么,能否有這樣一項技術,將這些廢舊燈管收集起來進行處理,然后變廢為寶呢?這就是戴建國此前幾年的研究方向,也是光能新能源的產業化著力點。現在,這個創業團隊已經將這項技術實現了產業化。
戴建國向記者介紹,光能新能源打破了常規,不用粉碎燈管,采用自主設計的智能化設備,自動化清潔和裁切,提取汞以及稀土,直接做成高效納米太空管,變廢為寶,整個工藝可以基本實現零排放。
那么,納米節能燈與LED燈相比,有何優勢呢?戴建國向記者介紹,運用高效納米技術,可以提高2倍以上的光效;太空雙管技術,灰塵進不去,光衰少,這樣就延長了燈管的壽命;而且更節能,效率也更好。
去年,這項技術正式在松山湖實現產業化。光能新能源成為全球第一家利用陶瓷納米技術系列開發高效照明路燈、燈管等產品的企業,也成為全球第一家利用廢舊路燈、熒光燈制造納米節能燈的企業。
已成功拿下國內外多個大客戶
在首屆“松湖杯”創新創業大賽上,光能新能源表現優異,最終在決賽中,獲得企業組三等獎。評委專家一致認為,光能新能源獨辟蹊徑,探索出了新能源領域的一條新的技術路徑。
隨后,光能新能源將總部落戶在了松山湖,并在去年實現了迅猛發展。戴建國向記者介紹,今年,光能新能源的業績將突破7000萬元。
光能新能源所研發的納米太空管一經問世,就受到市場的熱捧,迅速拿下了多個大客戶。現在,TCL環保、中國再生資源有限公司、中國石化山東公司、富士康、吉之島超市,北京大學等都在用光能新能源的產品。
記者了解到,光能新能源的技術也被國外企業所看上,此前,日本KY&T就給了光能新能源一筆500萬元的專利使用費,并給了企業3年50萬條納米太空燈管的訂單。
經過多年的沉淀,光能新能源如今已經培育起自己的專利池。戴建國向記者介紹,公司現在已經申請擁有133項項國內國際專利。其中發明專利48項,實用新型專利83項,PCT專利4項,這些都成為公司無形的財富。
而在取得今天如此優異的成績的過程中,光能新能源也曾遭遇過挫折。“5年前我就在研發這項技術,為此投資了數千萬元,從第一代產品問世,到現在的第五代產品,我們付出了很多。”戴建國說。
將借助EMC模式敲開市場
在有了成熟的技術之后,如何在未來幾年實現爆發式增長,市場開拓成為重要因素。為此,光能新能源也已經開始提前進行布局。
戴建國向記者介紹,光能新能源將在全國試水EMC模式,“一些大的客戶,我們會免費為其換燈,然后參與節省電費收益的分成,實現互利共贏”。
對于一些無力承擔換燈成本的企業,光能新能源還會嘗試租借模式。而對于一些大型商超,光能新能源還會推出“以物易物”的模式,“就是商超拿物品跟我們換燈,我們成立了一家公司,專門通過線上線下渠道來銷售這些物品。”戴建國說。
“賣燈難做,在未來,光能新能源還會針對普通消費者,推出一系列的新型消費模式,讓消費者不僅能用上納米節能燈,還能獲得相應的收益。”戴建國告訴記者。
按照戴建國的規劃,今后,在全國的各大城市,光能新能源還將分別設立回收舊燈制造新的納米節能燈的工廠,以此擴展自己的產業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