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海共有52項牽頭及合作完成的重大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占全國獲獎總數的18%,占比之高創歷年之最。在高等級獎項中,獎勵大會頒發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2項,上海均有參與;頒發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3項,上海參與完成2項; 頒發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7項,上海牽頭完成1項,參與完成4項。
上海獲獎成果中,參與全國跨地域協作的項目達到28項,占比超過一半。其中,有高校科研團隊與外省市合作開展研究,也有企業利用技術優勢為全國提供產業平臺支撐,顯示出上海在知識溢出、產業帶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是全國協同創新的高地。
例如,同濟大學教授童小華領銜完成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項目“航天重大工程的遙感空間信息可信度理論與關鍵技術”,面向航天重大工程,針對測繪遙感空間數據的可信度保障問題,構建了理論方法,突破了航天探測場景靜態要素可信度量、航天器動態數據可信控制等共性關鍵技術。
為改善民生服務,也是上海許多獲獎成果的共性。例如在醫療衛生領域,第二軍醫大學教授景在平帶隊完成的主動脈擴張性疾病的微創治療技術創新,突破了國際公認的血管微創腔內禁區,使我國這類致死性疾病的近遠期療效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
節能減排領域,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黃震帶隊研發20年,發明用于柴油機、二甲醚發動機的多項綠色技術,有力推動了我國內燃機
節能減排與能源多樣化技術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