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習大大考察云南大理時曾叮囑道:“從小就知道蒼山洱海,很向往。云南有很好的生態環境,一定要珍惜,不能在我們手里受到破壞。”隨著當地經濟發展、游客量逐步增加,保護“綠色大理”成為必行之舉。
“近幾年,當地政府陸續采取了各種環境保護的相關舉措,而公交方面則是從新能源公交車的推廣做起。”大理市公共汽車國有獨資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大理公交”)董事長李國棟說。
云南首個新能源公交三方融資租賃模式
2016年10月,大理公交采購的14輛宇通8米純電動公交車投運,用于城市公交線路13路,同年12年,大理公交采購的34輛宇通8.5米插電式混合動力公交車上線,投放在7路、17路、22路上運營。
短短半年多的時間,這48輛新能源公交車就成為了當地的“明星公交”,收獲了乘客、司機、公交公司、社會、政府的“五個滿意”,也實現了節能減排、提升公交服務的初衷。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資金所限,大理公交執行采購計劃時趕了個“時髦”,聯合中興新能源、宇通客車共同采用了當前熱門的三方融資租賃模式,這也是本地區的首例。
“這一模式采取三方協議的模式,由中興新能源提供資金,宇通客車提供技術保障,大理公交負責運營,也就是在運營中三方是相輔相成的,這與有些融資租賃模式略有不同。”李國棟坦言,這種模式有助于三方形成合力,能更好地完成新能源公交的推廣和運營。
宇通客車讓運營企業吃上“定心丸”
作為大理市的第一批新能源公交車,大理公交在選購之初經過了反復比對斟酌,并邀請專家參與統一招標的評選,最終選定了宇通客車。
據李國棟透露,之所以“花落“宇通客車,主要因為宇通是國內領先的新能源客車品牌,在產品、技術、服務等方面都十分成熟,而且用戶口碑很好。
“盡管宇通品質很優秀,但考慮到高原氣候、充補電時間等問題我們心里還是有些擔心,直到運營后看到宇通客車的表現我們就有了‘定心丸’。”李國棟說。
2017年年初,宇通結合新能源汽車補貼新政對電池能量密度的新要求,實現睿控技術的電池升級,不但提高了能量密度,還提升了高原適應性。這也為宇通新能源車服務高原地區提供了技術保障。
跑13路公交的趙師傅告訴筆者:“這條線路我每天跑9個往返,一個往返約20公里,每天只用中間補一次電,大約15到20分鐘就能滿足一天的運營。宇通純電動車開起來動力足、操控性好,而且降低了勞動強度,對駕駛員來說是個‘福利’。”
此外,宇通新能源公交車的“經濟性”也讓大理公交十分滿意。李國棟表示:“單算燃料成本,傳統車每月要5000元,純電動公交車才1000元。如果計算8年全生命周期成本的話,純電動公交車也比燃油車省30%。”
大規模推廣還有“三座大山”
“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是我國的大勢,大理作為云南新能源汽車推廣示范城市,也將繼續推進這一工作。”李國棟表示,下一步,大理公交將根據線路特點來配備不同的車型,盡量最大程度發揮新能源車的優勢。
不過,李國棟也談到了當地新能源公交車大規模推廣尚存的三個難點:新能源車輛技術、基礎設施和資金補貼。
“相比幾年前,我國的新能源汽車技術已漸趨成熟,但想要實現進一步發展,技術的提升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電池技術涉及車輛的續駛里程。”
另一方面,近兩年,全國大力推進充電基礎設施的布局,但部分地區還存在空白點,以大理公交為例,由于場地和資金所限,目前只在三分公司安裝了8根充電樁,另有幾處充電樁處于規劃建設階段,而新能源公交的推進速度也直接受制于充電樁的布局情況。按照計劃,日本2020 年將新能源汽車銷量占總銷量的比例提高到50%,2030 年提高到70%;美國2020 年電動汽車保有量將達100 萬輛,而中國到2025 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占總銷量的比例也將達到20%甚至更高……種種跡象表明,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方向已經明確,并且普及的步伐正在加快。
而毫無疑問,新能源汽車的普及需要全產業鏈發力,尤其是作為其“心臟”的動力電池領域的不斷突破。
動力電池成本,新能源汽車續航里程,新能源汽車普及
可以看到,近年來,伴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快速增長,動力電池已然成為投資熱度極高的一個領域。據第三方數據平臺的不完全統計,在過去一年半時間內,單是鋰電池投資項目就有66個,即使除掉沒有公布投資額的7家,投資總額也已超過1433億元。
不僅如此,國內動力電池企業的數量也從2014年底的50家左右快速增加到2016年的150家。這些電池企業近兩年或投資建廠,或與整車廠謀合作,又或是廣鋪各類技術路線等,紛紛在新能源汽車市場迎來爆發之前搶占先機,欲在此領域大干一番。事實上,在這些企業的推動之下,動力電池領域近兩年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瞿國春透露:2016年底,我國動力電池單體能量密度已經達到220瓦時/公斤,價格低到1.5元/瓦時,與2002年相比,能量密度提高1.7倍,價格下降60%,已經建成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中原四大電池產業的集聚區,成為全球最大的動力電池生產國,不少電池企業裝備國產化水平超過70%,有的達到90%以上。
如此看來,動力電池領域的確取得了可喜的進步,然而如果考慮到新能源汽車的普及,僅靠目前的水平顯然還是不夠的。從瞿國春副司長的講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就動力電池而言,除了必須作為基礎納入考慮的安全性能之外,還有另外兩大評判標準,一是成本,二是能量密度。可以說,如果沒有處理好這兩大問題,新能源汽車便難能普及。
首先來看成本,或者更應該稱之為性價比。
去年底,工信部等四部委發布《關于調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明確新能源汽車補貼將逐年退坡20%,直至2020年徹底停補。而由于動力電池占新能源整車制造成本大約30%~40%,要使新能源汽車更具價格優勢,形成足夠的市場競爭力,必須降低動力電池成本,提高性價比。
正如瞿國春所說,動力電池價格正在逐年下降,但是,要達到怎樣的水平才能夠足以與傳統燃油車競爭呢?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執行副理事長歐陽明高表示,按照內燃機動力系統與新的電池動力系統等價的方式來計算,電池成本大概需要達到100美元/千瓦時的水平才具有競爭力,無需政府財政補貼,實現完全市場化。
星恒電源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馮笑近日在采訪中亦表示,無論是動力電池企業還是車企,都一定要提前考慮在沒有補貼后如何在市場中立足,而提升綜合性價比則是繞不開的一個課題。按照該公司規劃,以其現有的技術水平,經過平穩的發展,已經能夠保證在2020年將動力電池包價格降到1元/Wh。接下來,其將繼續加大技術研發以及生產及制造體系的優化,目標在2020年將相應成本降低到0.8元/Wh,甚至是0.6元/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