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烈日炙烤江北城。但重慶大劇院里的觀眾,卻在涼風勁吹的劇場里愜意地欣賞著節目。
“我們與眾多建筑一樣,采用了中央空調;不過,我們的中央空調,冷、熱源都來自江水。”經營重慶大劇院的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人士介紹。
重慶大劇院使用的江水源熱泵系統,市民稱為“水空調”。市城鄉建委總工程師吳波介紹說,自2005年開始嘗試淡水源熱泵技術以來,我市已有22個項目采用“水空調”形式,占全市可再生能源建筑面積的89%。
近百家企業爭搶新型節能市場
因為不用空調外掛機,運行沒有噪音,“水空調”在重慶出現之后,備受各方關注。
重慶京天能源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琪曾“北漂”,從事與水源、地源熱泵相關工作十余年。2007年,重慶成為國內第一個向科技部申報水源熱泵科技攻關的城市。看好“水空調”在渝發展前景的劉琪,毅然回鄉創業。
當時,重慶涉足“水空調”的企業不多,劉琪的日子過得很“滋潤”。
2009年,重慶被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確定為“國家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城市”??吹阶?ldquo;水空調”有利可圖,美的等一些傳統空調企業紛紛進軍這個領域,最多時,市內有近百家公司打著新型節能空調的旗號。
跨國巨頭也想來分一杯羹。2010年3月,法國蘇伊士集團和重慶能源集團合資組建重慶中法能源服務有限公司,隨后一舉拿下彈子石CBD“水空調”集中供能項目。蘇伊士方面更宣稱,將在重慶發展上百萬平方米“水空調”項目。
每年新增2億元市場“蛋糕”
“水空調”技術在重慶從試點走向繁榮,只用了幾年時間。
2006年8月,北碚江舟漁港成為重慶首個“水空調”示范項目。這個三層樓的餐館未安裝“水空調”時,每月電費是1.7萬多元,安裝后第一個月,電費僅1.3萬余元。
對“水空調”興趣最大的,是那些大型公共建筑。2007年,“水空調”技術推廣到喜來登酒店、開縣人民醫院等公共建筑,第二年便迅速出現在一些新興商務區的建設中。江北城CBD南有嘉陵江,東臨長江,計劃建設630萬平方米“水空調”建筑,目前已建成145萬平方米,2020年全面建成后,將是國內最大“水空調”項目。
7年來,“水空調”本地市場迅速增長,目前每年僅增量便達2億元左右。隨著應用范圍擴大,“水空調”建筑成本也逐年下降,目前每平方米成本僅比傳統空調高80元,但這部分差價只要3年左右便可通過節能收益打平。
公共建筑更愛使用“水空調”
重慶大學城市建設與環境工程學院教授劉憲英認為,重慶日照時間短,規?;锰柲?、風能的條件差,但是境內長江、嘉陵江、烏江等河流縱橫,人工湖、水庫等上百座,“水空調”資源豐富。當重慶夏季氣溫在32℃至40℃時,長江、嘉陵江水溫在23℃至26℃;冬季重慶氣溫在4℃至10℃時,兩江水溫在12℃至18℃。“這些特點決定了重慶發展‘水空調’比其他地方更有優勢。”
與家庭分體式空調比,“水空調”可節能40%左右;與常用中央空調比,“水空調”夏季可節能15%至40%,冬季可節能40%至50%。
不過,我市現有22個“水空調”示范項目,大多集中在公共建筑;民用建筑僅天湖美鎮、萬州清江·金水御景有“水空調”。
對此現象,市城鄉建委人士解釋道,“水空調”進入民宅有三道坎:一是必須大規模安裝,才會產生較好的節能效應。老城區建設密度大、產權業主多,安裝上很難統一。二是建成后需長期維護。有的開發商、物管是分開的,運營維護單位不好確定。三是不是所有的居民區都在江河、湖泊邊,使用時間也不穩定。相比之下,公共建筑的業主比較單一,使用時間以白天為主;有的新區正在建設,且位于江河邊,推廣“水空調”較為便利。
新聞鏈接
什么是“水空調”
淡水源熱泵技術,俗稱“水空調”,其工作原理是:由于江水(水庫或人工湖)水溫比較穩定,用電力將江水匯集到熱交換系統中轉換,夏季可將房間中的熱量轉移到水中帶走,冬季則從水中提取能量通過載冷劑提升溫度,為房間供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