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關于空氣污染的話題中,河北作為中國的“霧霾大省”出現在公眾視野。中國環保部監測結果顯示,2013年以來,中國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中,河北每月都占5至7個。
省政協委員、河北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郭斌已從事30余年的環境保護研究。從2012年1月開始,連續的霧霾天侵擾華北大地,也正是從那一年開始,他主要執筆的《關于改善和提高省會大氣環境質量的建議》、《推進節能減排,改善生態環境》、《科學治霾,改善河北大氣環境質量》均被河北省政協列為“一號提案”督辦,并被媒體稱為“一號提案治霾連續劇”。
“河北各地目前都在做大氣污染物源解析工作,這為下一步對污染物精準控制做好了準備。”談及當前工作,郭斌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與以往稍顯混亂的治理方法相比,現在他們已可以拿出更具針對性的方案來治理霧霾。
“下一步工作就是根據‘診斷’‘對癥下藥’,科學精準治霾。”同時兼任民盟石家莊市委主委和石家莊市政協副主席的郭斌表示,河北的大氣污染治理工作經歷了從一開始只關注石家莊,到全省聯防聯控,再到科學治霾的過程。
郭斌說,2013年,包括對企業關、停、限產的很多治理措施都在推進,經濟損失很大,但作用并不明顯,這引發了很多人對霧霾治理的反思。
“我們最擔心費了很大勁,卻事倍功半。”因此郭斌和很多專家都提出開展區域大氣環流與污染物擴散輸送規律、大氣二次污染形成機理等問題的研究,為大氣污染防治提供科學支撐。去年,這些意見匯集成《科學治霾,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提案,由河北省政協主席付志方督辦。
河北省政協副主席段惠軍認為,治霾不是短期內能解決的問題,如何讓治霾“有的放矢”,是當下大氣污染治理工作應當考慮的。
“摸清了污染源、資源承載能力和產業結構底數,才能抓住‘主要矛盾’,走向一條正規的科學治霾之路。”河北省政協常委、提案委主任陳虎亦認為,只有有針對性地開展科學治霾,兼顧資源承載能力和企業承受情況,協調好防、治、就業三者之間的關系,穩步推進,才能達到最佳治理效果。
河北省長張慶偉在今年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河北2014年鐵腕治理污染,大氣質量得到持續改善,PM2.5、PM10平均濃度分別下降12%、13.2%。
“2014年,河北省最突出的事件就是大力治理環境污染,并在科學治霾的方向上做出了很大努力。”郭斌說,當年,河北官方不但成立由兩院院士及國家級專家組成的“大氣污染防治專家咨詢委員會”,引入高端“智囊團”定期研判治霾策略,還成立了河北省大氣污染防治技術研究推廣中心,為大氣環境改善提供技術支持。
“去年,人們能明顯感覺到‘好天兒’比原來多了。”郭斌說,但治理霧霾不能一蹴而就,“APEC藍”的啟示是環境能夠通過人為干預改善,但如何將干預的方法科學化、可持續化是下一步需要做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