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崎嶇山路,車子駛進了高雄最偏僻的山村——甲仙區小林村。
2009年的“莫拉克風災”,使這里近500名村民被活埋在厚厚的泥石流下,幾乎全村覆沒。
車子再往前駛入十多分鐘,就是小林村的重建之地。一棟棟二層小樓坐落在道路兩旁,路旁仍然留存著當年被損毀的汽車殘骸,和靜立在一旁的兒童車。
汽車最終在一座獨特的建筑前停下。這里是為當地孩子重建的那馬夏民權國立小學,擁有臺灣地區第一座凈零耗能的圖書館,用電完全可以自給自足。
那馬夏民權國立小學“零排放”的圖書館
為了讓這座建筑充分節能,建筑設計師郭臺釗在空氣流通和自然采光等方面將設計與大自然結合。與一般的小學校舍相比,那馬夏整體的校舍可以節能至少68%。獲得臺灣地區“鉆石級”綠色建筑評定的它,還將作為中國的綠色建筑作品在巴黎國際氣候峰會期間于巴黎大皇宮展出。
除了那馬夏民權國立小學之外,記者還探訪了成功大學的“綠色魔法學校”、臺達桃園研發中心等多個臺灣地區當地的綠色建筑。
節能竅門
走進那馬夏民權國立小學的教學樓,以玻璃為墻的教室擁有足夠的自然采光,而對于通風換氣的充分考慮以及隔熱的設計則讓學校的空調“形同虛設”。
臺達集團及其創辦人鄭崇華與臺達基金會是這座建筑的捐贈者。該基金會計劃主任邱姿蓉指著裝在架空層的空調機告訴記者,由于既定的建筑行業規定了校園建筑的硬件標準,所以才安裝了空調。但至今都未用過一次。哪怕是在最炎熱的夏天,室內可以自然保持的適宜溫度也無需用到空調。
位于臺南的成功大學“綠色魔法學校”也是臺灣地區的綠色建筑樣本。根據成功大學建筑研究所的預估,該棟建筑年用電強度與相同規模辦公建筑比,可以節能65%左右,平均每平方米只用43度電,堪稱世界上最節能的建筑之一。
該建筑采用了13種綠建筑設計手法,包括五種建筑本體與自然通風的軟性節能手法、兩種設備減量的方法以及再生能源技術等。其中的自然浮力通風技術讓可容納300人的國際會議廳的空調使用率比同等會議室少3個月,節能28%;而空調與吊扇并用的設計,能讓辦公區的空調節能76%。
這些綠色建筑還有根據當地氣候特點進行的雨水回收系統、太陽能和風能發電、無需澆水的屋頂花園以及屋頂隔熱巖棉等諸多設計。
臺灣成功大學建筑系教授、臺灣建筑中心綠建筑委員會召集人林憲德認為,綠色建筑除了保持舒適的室內環境之外,還必須把建筑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而在整個建設過程中,最應該遵循的原則就是因地制宜。地區和地區之間由于地形與地質構造的不同以及氣候的差異,需要建筑師在設計中充分考慮本土特色并利用本土技術。
“許多發展中國家受地處北方的一些國家建筑風潮的影響,常無視本地區的氣候風土,抄襲一些密不通風的全玻璃大樓,無遮陽的溫室造型,水平大天窗等寒帶建筑造型,造成能源浪費、室內環境惡化、供電危機、反光公害等嚴重的環保問題。”林憲德說,只有因地制宜才能減少水土不服。
綠色建筑不一定更貴,但是,大多數人對綠色建筑仍然存在誤解。
在臺灣地區捐贈了5座綠色建筑的鄭崇華告訴本報記者,觀念仍然是影響建造綠色建筑的主要障礙。人們仍然認為綠色建筑需要比一般建筑投入更大的成本才能實現。但事實是,綠建筑并不意味著要高投入,而是要盡量使用自然界的資源,比如自然光和空氣對流等實現節能和綠色。
成功大學的“綠色魔法學校”就是林憲德的設計作品之一。據他介紹,該建筑的每坪(約合3.3平方米)的造價大約8.7萬臺幣(約合人民幣1.74萬元),即每平方米的造價為5000多元人民幣,與臺灣地區一般建筑的造價差不多。
在“綠色魔法學校”使用的建材中,一半以上是來自于本土的平價建材。其中的高爐水泥技術,比一般水泥減少三成的用量及一成的二氧化碳排放,但強度卻能增加四成;采用水庫的污泥燒制成陶粒,作為隔間墻骨材以及屋頂花園的土壤,可吸音、保水。與此同時,仍然有三分之一是稍貴的節能設備,但節省下的能源可讓投入的成本在三年內收回。
林憲德曾公開“抱怨”,當今很多綠色建筑都過于強調昂貴的再生能源與自動控制,也過于強調新建材和新技術。他認為,應當鼓勵向平價、平民、實用、減少浪費以及抑制玻璃幕墻設計的方向走。
“由此導致建筑節能法令太寬泛,建筑基本節能設計失控,玻璃幕墻和密不透風的設計太泛濫,先浪費、先耗能,再以昂貴的保溫、高效率空調和自動控制設備等來彌補,實在是本末倒置。” 林憲德提出,某些評估認證體系沒有真正計算清楚投入成本、節約能源和耗費能源之間的賬,而只是通過羅列所采用的新技術、新產品來判斷綠色與否,這無疑會造成更嚴重的環境破壞。
鄭崇華也提到了現有的部分行業標準和法律法規與綠建筑還存在矛盾。比如那馬夏民權國立小學,學校就必須安裝了空調才被允許使用。但事實上那座凈零碳圖書館并不需要這些設備。
2015大陸新增綠色建筑3億平方米
臺達電子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佳容告訴記者,作為臺灣地區綠色建筑的樣本之一,桃園研發中心每年都會迎來數千人前來參觀,其中大約三成的訪客來自于大陸。
鄭崇華說,自己曾和一位上海的官員聊綠色建筑,當時對方對于綠建筑幾乎一無所知,但幾個月后,竟然通過“狂補”成為了專家,再次見面時還專門請他到辦公室長談。
政策也在推動綠色建筑的發展。其中,國務院《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規定,2020年50%的新建建筑要達到綠色建筑標準;《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提出,每一棟建筑、每一個小區都可以作為發電單位來經營,每個城市都可以獨立成為一個能源單位;《2014-2015節能減排低碳發展行動方案》要求,到2015年城鎮新建建筑綠色建筑標準執行率要達到20%,新增綠色建筑3億平方米。
根據今年5月正式施行的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七大指標分別為在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室內環境質量、運行管理以及施工管理。
林憲德坦言,在臺灣地區,對于綠色建筑還是湊熱鬧的多。但綠色建筑不應該是流行,而是義務。
在劉佳容看來,推廣節能減排技術的挑戰還在于客戶起初并不那么信任那些節能的效果,畢竟工廠的用電不穩定,很難準確測量節能的效果。即使能源管理系統可以做數學上的估算,但并不是實際的情況。
在推廣節能技術的過程中,劉佳容的團隊會先向客戶推薦一些一年半左右能收回成本的節能系統,讓客戶先用小成本嘗試,有了效果后再繼續推進。
林憲德提出,近期油價的下降可能會給節能技術的發展帶來負面影響。林憲德認為,歐美國家的碳排放應該降低了,畢竟以前用得太浪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