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水質離譜,百姓遭殃。“舌尖上的臟水”,讓民生失去了“福祉光澤”。
廣東紫金藍塘鎮由于政府供水工程“年年只會流臟水”,近二十年里,鎮民幾乎都靠買山泉水和打井度日。同時,居民還必須為每立方米“臟水”掏錢1.5元。縣、鎮兩級政府的解釋都是:“沒錢”。(6月18日《中國青年報》)
臟水,一流便是二十年。用臟水,儼然是當地百姓的宿命般境遇。時間沉淀,讓世事變遷,可那一江臟水卻經久不變。“僅供洗涮,嚴禁入口”,喝水,只能靠買山泉、打井。當飲用被排斥在自來水功用外,你我看不到“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的田園情調,只能看到悲愴的民生底色。
水依賴,已是生活的庸常情形。可在藍塘鎮,用上干凈的水,卻成了奢侈,他們用“污水三千”來洗涮,用井水山泉來滋養口腹的焦渴,不難想象,他們須忍受的生活煎熬、疾患風險,也是曠日持久的。
喝上清潔的自來水,有這么難?在供水已被基礎設施覆蓋的當下,答案當然是不。可在藍塘鎮,“年年流臟水”,似乎是個無解題。陳舊的供水系統,年久失修的蓄水池,老化的管道,以及虛設的沉淀池、過濾池,讓自來水飄滿泡沫與綠藻。當水源沿著露天的水池“裸奔”而來,想不發黃、發臭,都難。
水質離譜,百姓遭殃。難以喝上“放心水”,成了他們的生活包袱。那些近似荒廢的供水設施,映照了民生的荒涼。當然,他們只是“池魚”,人禍的肇因在于,在官商合股的體制掣肘下,替代性的自來水工程,總在“成本考量”下頻頻爛尾。
一次又一次,自來水廠的重建因“資金斷鏈”而胎死腹中;縱然在今年2月,備受詬病的“官商合股”壽終正寢,飲水工程建設仍如“無米之炊”……當地政府的“沒錢”解釋,仿佛名正言順得很。
只是,就算“差錢”理由成立,公共服務就能被擱置?提供能喝的水,本是政府職責,民生的基本福祉,本不該淪為“財政缺口”的祭品。再者,就報道中看,當地的“合股”模式,也造成供水的“去公益化”,讓它變成牟利工具。當“賺錢”成了城鎮供水的目的指向,水質治理的動力匱乏,恐怕也不只是“缺錢”那么簡單。
招標困難,湊錢不易,這是當地治水的糾結點。其情可恤,畢竟在財政欠缺、補貼稀少的情景下,建新供水線,沒法越過“差錢”的坎兒。不過,為民眾供給潔凈的水,茲事體大,若在程序內無計可施,總不能不作為,在程序外尋找補救措施,當是起碼的治理動作。還原供水的公益性,不能拿商業化當“救命稻草”;居民為臟水掏腰包,財政投入的“旁觀”,顯然不合情理。
“舌尖上的臟水”,讓民生失去了“福祉光澤”。尤其是在國內自來水合格率難如人意的情境下,百姓的愁緒,難免恰似一江臟水“難入口”。(作者:佘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