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食品行業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這個行業的普遍失守,是典型的劣幣驅逐良幣。
經濟觀察報 評論員 劉彤 在中國,還沒有一部紀錄片像《舌尖上的中國》這樣火爆,到了人人爭說的程度。吃貨們不僅津津樂道其制作的精美,還紛紛身體力行建立起相關的小小產業鏈,“淘寶數據”在新浪微博上發布稱,僅節目開播后5天,584萬多人上淘寶找零食特產,成交729余萬件,其中,最“受寵”的是云南諾鄧火腿,5天內成交量增長了17倍。一家淘寶上的諾頓火腿店近一月賣出的45件火腿中,有44件是在節目開播后才下單的。
一部紀錄片走紅,本是文化現象,但被普遍讀出文化之外的深意,顯然與當下食品安全的現狀掛鉤。不知多少人“看完《舌尖上的中國》,怔怔地看著廣告升起,心里空落落一片。他嘆息了一聲,繼續給韭菜澆上藍礬。妻子低頭不語,含淚為白菜噴上甲醛。夜深了,咸鴨蛋安安靜靜躺在蘇丹紅上,四下無聲,收地溝油的板車吱吱扭扭駛出深巷……”引號里那段在網友中廣為流傳的帖子,一點也不夸張。中國人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按說我們是有福之人,卻落得如此凄慘的下場,無法讓人不悲嘆。
食品行業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這個行業的普遍失守,是典型的劣幣驅逐良幣。市場如此之大,做假成本如此之低,懲罰如此之輕微,商人的趨利本性只需克服小小阻礙就能得到極大回報,中國的食品行業焉能守得安全?口口聲聲要讓危害人民健康的食品企業罰得傾家蕩產,但食品行業至今還沒有一家無限責任公司。中國乳制品產業可以算個典型,一個三鹿倒下去,千萬個蒙牛站起來,我們今天執行的乳業標準,居然低于25年前的國標,成為全球最低標準。跟乳制品商人談道德,簡直是開玩笑,牛根生還一肚子委屈呢,人家是在創民族品牌。
有個明顯的事實是,從震驚到憤怒再到調侃直至麻木,基本是國人對待食品安全問題的步步撤退,因為要活下去。問題天天都在曝光,但飯還得一頓頓吃,頭腦不遲鈍點,是要活活餓死的。明知是地溝油,小飯館生意依舊好,明知是明礬,早上人人都在啃油條,麻木,成了活下去的策略之一。《舌尖上的中國》卻挑動得日漸麻木的以食為天的人又興奮起來:片中向我們展示,原來,其實有另一個世界,在那個世界里,人和食物是平等的,一樣有尊嚴,而且,這才是世界本來應該有的樣子,這個世界我們值得擁有。食品安全的恐怖現狀讓人類尊嚴消失殆盡,這部片子卻讓人們在戾氣中發現了尊嚴,那種歡欣鼓舞,稍加引導,就能成為一種正面的力量。片中提到的美食,大多數并不是松茸之類奢侈品,而是青稞、蓮藕、豆腐、牛奶這樣的基本食物,維持著我們生活最基本的需要。找回基本面的食品尊嚴,才能維持人類起碼的尊嚴。還是在淘寶上,片子播出5天后,淘寶烹飪套裝搜索次數環比漲143.75%,用于傳統烹飪的蒸鍋、砂鍋、石鍋等成交量漲幅最大,分別為70.86%和33.4%。這種對美食的DIY熱情,對傳統的回歸,無疑就是正面的力量所拉動。
不知編導是有心栽花,還是無心插柳,一部紀錄片,居然在讓人窒息的食品安全鐵皮墻上鑿開一個出口。這才是真正文化的力量,不是學幾個講話,上市幾個文化企業所能比擬。
《舌尖上的中國》是可以復制的,以中國的文明程度,光是衣食住行,拍出同樣精良的《筆尖下的中國》、《城墻上的中國》、《瓷器折射的中國》、《絲線纏繞的中國》不是難事。但如果那些維系了我們幾千年的筆尖、瓷器、城墻、絲線只能出現在紀錄片里,而我們的現實生活不過是如夢魘般充滿毒素和戾氣,到處是被無良商業扭曲的文化,拆毀的古建,假冒的古董,那真的就是說,有尊嚴的“中國”早已遠去,我們將死無葬身之地。即便如此,我們也盼望著一系列的《中國》出現,好一點一點積聚正面的力量.